笔趣阁>穿越重生>历史扳道工>第614章 金海畅游

只见洞内堆满了无数的金银器具,还有大量的各色宝石,在冷光的照耀下,散发出璀璨的光芒,那种金光灿烂和晶莹剔透,即使是厚厚的灰尘也遮盖不了。

“甜甜,咱们这下子可是发大财了。”孙珲好容易才把因吃惊而变成了“o”形的嘴巴矫正过来。

这一洞的金银珠宝,解决宋朝的财政危机,可以说绰绰有余了。

“这么多的金子,恐怕不是那么容易搬走的。”肖甜甜提醒孙珲道,“要不然这里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干尸了。”

“是,这些金银珠宝似乎都没怎么动过,咱们来时的路上也没见到的遗落的,恐怕会有很强大的守卫者。”孙珲说着,摸了摸口袋,发现雷炎弹仅有五颗了。

由于雷炎弹比较沉,他本来就没带多少,刚才面对干尸群的进攻一时心急,扔得有些多了,现在要是遇到敌人,这几颗根本不够用。

“孙哥,你现在再试试,看能不能和‘系统’联系上。”肖甜甜看出了孙珲心里的担忧,提醒他道。

孙珲闭目凝神,试着和“系统”联系,却依然没有成功。

“算了,遇到敌人的话,你就休息好了,看我的吧。”肖甜甜看到孙珲郁闷的样子,笑着安慰他道,“现在,你就享受一下被金子埋了是什么感觉吧。”

孙珲给她说的一愣,冷不防她从后边推了他一下,他顿时从洞口跌下,直向下方的金子堆掉了下去。

洞里的金子果然堆得足够高,孙珲一屁股坐上去之后,便陷了进去,浑身硌得生疼,他好容易扒拉着周围的金子爬了出来,肖甜甜却顽皮的从上面跳了下来,他本能的伸出手去接她,结果又给她砸进了金子堆里。

“甜甜,虽然你们女孩子都喜欢金子,我理解你见到这么多金子后激动的心情,但是我要提醒你一下,这里不是淘气堡……”孙珲再次艰难的从金子堆里爬了出来,对着比划着他来了个自拍动作的象个孩子一样兴奋的肖甜甜说道。

“我就是用这种方法确定一下,这些是真的金子,不是一碰就消失的幻境。”肖甜甜笑着将孙珲拉了起来,她随手捡起了一枚金币,抛给了孙珲,“孙哥,你能看出来这是什么时候的金币吗?”

孙珲接住金币看了一下,因为年深日久,又经过了流通使用,金币的图案已经有些模糊,但孙珲还是能看出来,这是一枚拜占庭帝国时期的金币。

“这是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铸造的金币,正面是查士丁尼皇帝的头像,背面是天使拿着十字架和天球,时间应该是公元527年到公元565年之间吧。”孙珲说道。

“东罗马帝国的金币怎么会在这里?”肖甜甜奇怪的问道。

“通过丝绸之路过来的。”孙珲答道,“拜占庭金币在中国很多的。”

孙珲知道,后世的考古工作者在中国境内不断发现拜占庭金币,尤其是20世纪中叶以来,发现的数量不断增加,已达百余枚之多,仅次于波斯银币。从已发现的拜占庭金币的铸造年代来看,5至7世纪中叶的金币表现出很大的连续性,以6世纪上半叶为最多。这些钱币自西向东沿丝绸之路及其附近地区分布,新疆(和田、吐鲁番)、甘肃(武威、天水、陇西)、宁夏(固原)、陕西(咸阳、西安、商州、定边)、河北(赞皇、磁县)、河南(洛阳)境内诸地点均有发现,成为拜占庭帝国对外贸易的有力证据,也证明了南北朝末期至隋唐时期传统“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主导地位。

拜占庭金币的发现以可靠的文物证据印证了东西古代文献的记载。拜占庭人科斯马斯(dis)年轻时从事红海印度洋贸易活动,被称为“航行到过印度的水手”,他在其完成于535至547年前后的《基督教世界风土志》中,记述了欧亚大陆的贸易状况,涉及中国与西方丝绸贸易的信息。科斯马斯称中国为“秦尼扎”(tz)或“秦尼斯达”(tz),该的,是西方人自海路对中国的称呼。科斯马斯从印度、锡兰方位观察陆上丝绸贸易:“秦尼扎国向左方偏斜相当严重,丝绸商队从陆地上经过各国辗转到达波斯,所需要的时间比较短,而由海路到达波斯,其距离却大得多。……所以,经陆路从秦尼扎到波斯的人就会大大缩短其旅程。这可以解释波斯何以总是积储大量丝绸。”这一记载从地理上说明了萨珊波斯帝国在东方贸易中的巨大优势。科斯马斯还自豪地提到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优越性,尤其是其金币作为国际硬通货的独特性:“上帝赋予罗马人特权的另一标志是,从世界的一端到另一端,所有国家都用他们的货币进行商贸交易,所有人都以羡慕之情接受这一事实,因为他们国家没有类似的货币。”这样的记载如果没有辅证,很难使人相信其真实性,必以夸诞之词视之。幸运的是,中国典籍史料记载了金币在河西走廊流通的情况。《隋书食货志》提到,后周之初“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秋八月玄奘在凉州讲经,听众甚多,结束时收获众多施舍,其中包括“金钱、银钱、口马无数”。这两处提及的“金钱”均为拜占庭金币。这表明拜占庭金币早于隋代或更早时期,就已经出现在中国等东方国家。中文史料对金、银之钱在西域流通的记载,说明了欧亚大陆广泛使用罗马(拜占庭)金币的事实,证明科斯马斯


状态提示:第614章 金海畅游--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