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天变>第一百九十六章 汉臣
此开始的。

诸人一时肃静。

“还未恭喜弓将军的好事。”我决定忽略另一个,底下有人似乎听出点味道,有些忍俊不禁:“还有太医令和祝将军的美事。不过现下只能先补个恭贺了。”

两对谢过我。我继续问道:其他诸位,该成家,就成家;该接回自家的,也接过来;不够住了,我们再建。这次我从洛阳也带回了些赏钱,应该够。

诸人皆笑。

“徐大人的两位公子可在?”

张叔答曰此处皆为六百石以上官员,我点头示意明白了。

我在官员中看到了贾大人。感到有些突兀。总觉得他不该出现在我越国的朝堂之上。不过他既然坐着,应该是义父大人的旨意或者老爹的安排。一番微笑问候诸人和各自工作的近况,才开始正题。我的大司马果然用词最少,与此相对右司马最多。

“今天下割裂……恐安和之日不久,时将有祸乱,诸君内修政事,外壮军势。以备不时之需。”我收敛了笑容,语气开始变得凝重:“平国夫人、司徒大人、左司马等人可能还需过几日才能回来。但有些事,必须得开始做了。”

“这段时间大家做得很好,我也能放心将越国交给大家。因为可能经常需上京复命,这来回时间便不一定,所以。我必须要将很多政事托付给诸位。诸位也是,自己休沐个两日,别人也能随时补上来,决计不让政事耽搁了,这便行了。”

我轻咳了一声,朗声道:“曾有人与我言,才先于德,方为乱世之重。智深不以为然。有德寡才。最不济尚可为德行之范,德至高则更可为一时之楷模;少德多才。不能善用则可能贻祸于民,德薄而才越高则更为荼毒。故吾欲从孔夫子所言,道民于德,齐民以礼,使其知耻且格。(非《论语》原话,原话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知耻且格)”

忽然意识到孟德兄才先于德的缘由,莫非也因党锢而起?

“嗯……所以,为官者当以民为重。今年月令济民,我却不在,能顺利布置下去,还得多感谢贾大人的帮忙。”忽觉自己走神了,赶紧先拱手施礼,贾大人忙回礼,口称份内之事。此事散朝还需问他,现下先让众人明了此事之必要和重要。

“平陵那个事,你们定了我也不怪你们,但不要擅用民力,只需将男刑徒发去做做便是,不用赶工,不用做得太大,我还没那么着急用。”有人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我的大臣们是不怎么有城府。

“还有,你们的俸禄比朝内低了些,但是日子是可以过得很好的。家里添丁口了,来亲戚投奔了,把夫人接过来了,只要嫌住的地方不够了,可以给我上书,由咱们的小朝廷帮你安排。有什么难事,也不妨报给我。你们觉得我家庖厨好,到我这里吃饭,当然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也不妨。”众人多泛笑意,气氛轻松,于是我又开始把语气凝重起来:“但如果有人旷废公务,欺上瞒下,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我到后面声音慢慢大起来:“别忘了,死在谢某人手里的人,或因智而死的人,几年前应该就可以堆满这个宫城,从城头溢出去了。多几个少几个对我早已没所谓了,皋陶公在上,定不怪我。”拿皋陶獬豸说事,对我来说已经是比较有效的手段了,反正传说中我和那位有无法说清的联系,我即便说清了,大多也没人信,我也就不要脸地忝列其位了。

且闻听此言,大家也能立刻肃然,说明这种话还是很有用处的。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要再去洛阳,可能奉诏就得走。在此之前,我需要干几件事情,去拜会交趾士大人,南海张大人,平合浦、崖州,见天南王,走益州之南伐董。”最后一言,颇出了几声惊呼。

“大家莫惊,伐董之事,是我与百姓承诺。我们无实力全力伐董,也不能竭民力全力伐董,但是我得开始去整顿益州南边未被董贼占据之地,以为伐董之根基,勿使人说我失信于民。”我努力笑了笑,让大家轻松一点,说了点昨天才知道的事情:“至少我们的大鸿胪做得不错,有几个城已经愿意投效我们,其他也不会与我们为敌,我与天南王也是结拜的兄弟,董贼对他也是仇家,我们势力不大,与他便一定会是天然的盟友,应不会腹背受敌。况董贼为祸益州,民不与携。虽非定然帮我。然决计不会助逆。”

此下,我似唠着家常般,将各种事情布置下。

“尚书台拟个条陈,命武安的士大人将各郁林山寨周边数十里的荒地,丈量好,分给南人各部耕种,教他们稼穑。他们种个几年地,就该知道稼穑之辛劳,也有足够吃的了,又能知安定之可贵,将心比心,不应会劫掠周边汉人聚落抑或互相攻伐了。”我记得我最后一句是说给张叔的。因为他暂领尚书台。我忽然意识到他们为何将徐家二公子丢尚书台了,这样,徐大人就不便领尚书事了。但是让监察史权代尚书令,似也不妥,但我还真想不出更好的人选。

“好了,现在我要说的说完了,你们有事要奏么?”

我的大司马一如既往地没说什么话,于是诸将基本也都很安静。张叔默不作声。其他文官也不插话。

只有赵得利是个实诚人。我似乎注意到有人和他打手势,但他还是老实禀报了:“越侯大人。我派人调查,自己也去勘验,加上与南人多方打听,似乎前任越侯之死另有隐情,这里是各种勘察详情。”

我接过


状态提示:第一百九十六章 汉臣--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