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我是范蠡>第二百一十三章 粮食问题

让伍子胥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姑苏台又恢复开工,开始建造了。

没有工程师,这活怎么干?

谋划了几年,除掉了鲁海,本以为可以阻止工程进行下去,就此打住。不料想工程又干起来了。

伯嚭不理国政,整天呆在工地上。据探子回来报告,工程有序进行,甚至比鲁海干得还好。

真是见鬼了。

伯嚭一定有高人在身后指导,不然不可能干得这么好。伍子胥对伯嚭是了解的,他在做官方面深有研究,对于干工程,可以说一窍不通。

一个对干工程一窍不通的人,不可能指挥得这么好。

那么这个指挥的人,藏在什么地方呢?而这个人不在工地路面怎么能了解情况,发出指令呢?

伍子胥不敢有大动作,因为上官正那里还在追查,上官正查到一点蛛丝马迹,那麻烦就大了。自己头上的乌纱帽不保是小事,那名声也太难听了。

其实伍子胥就是一个搞阴谋的高手。当年,他从楚国流落到吴国,收买了烈士专诸,成功刺杀了吴王僚,助公子季光登上王位,他才正式开启了自己的事业。

他把吴国的盛衰荣辱完全看成了自己的事。

随着工程的推进,开销也越来越大,各种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吴国各地运来。几万民工,每天光是粮食就要消耗上千担。一支庞大的车队,日以继夜地把粮食,柴草,蔬菜运往工地。

多年来吴国年年丰收,又加上连打胜仗,国库充盈,粮食储备丰厚。而且老百姓也有很多存粮。

但是,建造姑苏台,牵扯到几十个行业,不仅是工地上这几万人,整个一个国家都在为这事操忙。

大量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被赶出来,国家的基础农业开始动摇。土地荒芜,收成减少。

国库的粮食见底,那就向百姓征收。百姓自然不肯把自己活命的粮食交出去,抗捐抗税的事时有发生,甚至不断爆发百姓和官兵的暴力冲突。

当然,失败者总是老百姓,他们的人或死或伤,最后粮食也被抢走。

吴国的老百姓迅速地穷下去,他们从对君王的拥戴,变为对君王的怨恨。

社会矛盾在加深。吴国迅速在衰退。

《吴越春秋》载:“它使道路常有死者,街巷哭声不绝,百姓困乏,军士痛苦……“

范蠡每每到乡间,看到老百姓的惨状,心中老大不忍。但一想到,鼓动吴王修建姑苏台,要的不正是这种效果吗?心肠又硬起来。

一日,伯嚭对范蠡说:“范大人,刚才来报告,我们的粮食快吃完了。”

范蠡说:“还够吃多少天?”

伯嚭说:“半个月不到。”

范蠡说:“那赶快运来呀,因为这事,造成停工,君王怪罪下来,谁也担当不起。”

伯嚭说:“运?上哪去运?各地方仓库早就空了。哪里还有粮食运来?”

范蠡说:“这后勤上的事,与长庚罗子辰无关,可都是我们俩的事。”

伯嚭说:“谁说不是呢?”

范蠡说:“要不传令下去,加大征缴力度。老百姓那里总会收缴上来一些的。”

伯嚭说:“征缴的力度可以加大,但是那得老百姓手里有粮才行,老百姓手里没粮,你再加大征缴力度,也不会变出粮食。”

伯嚭说:“依太宰的意思,我们怎么办?”

伯嚭说:“要不我们把这事奏报君王吧。”

范蠡盯着伯嚭看了一会,不说话。伯嚭说:“少伯,你盯着我干嘛?”

范蠡说:“我有些不相信刚才的话是伯嚭说的。我不知道太宰是什么意思?你把这些告诉君王,君王那里有粮食吗?那你等于是问,君王,姑苏台还修不修了?”

伯嚭连连摇头:“不不,这话不能问。”

范蠡说:“君王要是说,不修了,我们各自散伙,该干嘛干嘛去。君王要说修,这粮食还不是要我们想办法吗?你不能指望君王下乡催粮吧?君王要是下乡催粮还要我们这些人干嘛?”

伯嚭说:“那少伯的意思是?”

范蠡说:“我的意思是,这事呢,我们想办法把他解决了,能不惊动君王,最好不要惊动君王,因为就是告诉君王了,事情还是要我们去办。”

伯嚭点点头,说:“说的有道理啊。那我们怎么才能解决这粮食问题呢?”

范蠡说:“现在是二月半头,江南小满收麦。淮水之间芒种收麦,麦子上场打下来,晒干,征缴上来,运到姑苏,最少得二十天时间。这就是说,最少得八十天,民工们才能吃上新麦子。现在我们手里有半个月的口粮,那么我们还缺七十天的口粮,也就是说,我们还有十万担粮食的缺口。””

伯嚭说:“我上哪里去弄十万担粮食?”

范蠡说:“你上哪去弄,咱不管,你只要把这粮食弄来就行。”

伯嚭说:“嘿!你说话怎么像君王的口气?”

范蠡说:“事实不是这样吗?”

伯嚭说:“咱不说那些没用的,想想从哪里弄来粮食。”

范蠡说:“有一个方法可以弄来粮食。就怕这方法君王不让用。”

伯嚭说:“什么方法?”

“打仗!让伍相国带领几万军队,去欺负一下周边的小国家,这粮食不就来了吗?”

伯嚭愣愣地看着范蠡,老半天才说:“少伯,你行啊,脑子够用啊。亏你想得出来,你以为仗是那么好打的吗?首先,谁也不能保证一定胜利,要是打输了,那损失


状态提示:第二百一十三章 粮食问题--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