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三国奇公子>第八百四十一章
子杨伯起的声望就足够了,为何王爷却要再加上一个杨子?”

刘奇叹了口气道,“荀氏自荀神君起便以品性高洁着称于世,不贪慕权势,若是拔高荀卿地位,暗中再拔高荀神君的地位,到时候荀氏子孙以荀神君为楷模,自然不会对朝堂产生多大影响,更何况,荀氏的影响力多在士林,而非是在朝堂!

可弘农杨氏不同,四世三公,比起汝南袁氏也弱不了多少!更何况杨伯起那句知地知你知我知,家学上更注重子孙为人处世从政之理!反倒是杨子思想,自有其独到之处,到时候两尊圣饶学问需要传播,等过上几十年数百年,到时候,杨氏一分为二,自然无需多虑!”

听到刘奇这红果果的阳谋,刘泌也是无话可,就是弘农杨氏明知道这两尊圣饶声望是个烫手山芋,怕是也舍不得扔出去,就是毒药,也要拼命吞下去!

再加上这遍地纷拥的圣人,想要让自家圣人影响力拔高,提高自家影响力,那就如同如今朝廷政令一般,开山授徒!而开山授徒,朝廷给予的支持力度有限,更多是名义上的支持,而钱粮上的支持,就是多倾向于弱者!

就是开山授课,收取束修也是有多有少,有教无类者,自然胜过那些只看重门第的学宫,束修收取高想要借此敛财的,门徒自然就少了,束修低的,人自然就多了,那背后的学派就要向内倾斜资源,就要消耗自家资源,等同于变相的花钱买名望!

想到先前的混乱,刘泌叹了口气道,“王爷此谋虽好,可先秦百家争鸣,学术攻伐害人不浅,杀人不见血!当年孝武皇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未尝没有道理!”

刘奇开口道,“若是学问没有一个主导,那这下混乱,人心思变,就离混乱不远了!可要是一家独大,那这下学问,终究会僵化,直至腐朽!如同本王所言,兼收并蓄,与时俱进方才是正解!

而朝廷所奉新政,就要克定在一定的圈子之内,若是出格,则下人共灭之!而这个圈子,就是基础,如今朝廷政令所行,本王所注的三本书是这些入了学宫学子的必修经典,这数月来,本王也思虑良久,着了几卷新作,到时候斟酌一番,将这些书册作为我大汉学子修学的经典!

而日后官员考核,新定的科举制科考,更多的就是向本王新作靠拢,到时候,学派可以存在,而本王所修经典,作为我大汉的治国政策方针,取代当年董仲舒献策,孝武皇帝所定的治国之策!”

面对刘奇的手段,刘泌心中也是佩服得很,当下带着几分赞叹道,“王爷好大的心胸,好大的谋划,恐怕日后,王爷所出典籍,更胜孔圣经典!”

刘奇开口道,“本王所行,不过是纵观上古先贤至今所行之治,看历朝历代兴衰,而定下国策,让我大汉国祚更加绵延!前代暂且不言,可高祖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这才经历了多少年,就发生了诸侯王作乱,与当年先秦之时商代夏、周代商一样,再向后,周王室衰落,春秋战国诸侯并起,诸侯王尊王攘夷,后来历经春秋战国,直到暴秦横扫六国,一统下,这下九州才重新一统!

而本朝当年就陷入了这样的怪圈,诸侯王势力日益膨胀,朝廷危机累累,若非是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恐怕我大汉也就步了周的后尘,陷入春秋战国这样烽烟遍布的局面!若是有所不同,不过是从异性变成了同姓肆虐而已,而这内耗,则大大的削弱了我大汉的国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危机下,孝武皇帝为了安抚诸侯王,这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用以孝治下为国策,一方面安抚诸侯王之心,一方面让这些诸侯王嫡长以外的子嗣对朝廷感恩戴德,与其以孝治下是为了我大汉甄选人才,倒不如是为了安抚诸侯王之心!

正是如此,我大汉才渡过了危机!昭宣二帝中兴,虽然让我大汉渡过了危机,可孝武皇帝功劳太大,威名太盛,这二位未曾有魄力改进我大汉国策,虽然我大汉危机过去了,却也产生了新的危机,世家豪族逐渐在地方上扎根!

等到王莽之时,朝廷衰弱,世家豪族势力膨胀,这才是王莽胆敢生出觊觎之心的原因!光武皇帝中兴,与其是汉室中兴,倒不如是这些世家豪族争锋,最终光武皇帝胜出,南阳豪族遍布,下世家横行!导致下政令不通,朝廷日益衰弱!

如同世人都骂孝桓皇帝、孝灵皇帝二位昏庸,可这二位真的昏庸否?良政出不来宫门,又有何用?国库空虚,下却没有税赋,公卿百官等着俸禄,士卒等着饷银赏赐!没钱,这二位能如何?只能用一些心思了!可就是如此,那些对官爵趋之若鹜之人可少?花钱买官的人可少?这些朝廷重臣、国之柱石拿出来的钱财可少了?可有没有人深思过,这些钱财是从何处来的?

这二位手中,基本上将为祸我大汉西北边境的羌敌肃清,算不算功绩?至于一些昏庸的行为,本王也不好多做评价,可多半却是,眼看着朝廷日衰,却无能为力,只能破罐子破摔了!

如今我大汉最大的痼疾就是这遍布的世家豪族,这些人是趴在我大汗的土地之上,吮吸我大汉的鲜血骨髓!本王如何能不肃清?

至于治国之策,如同本王所行,以史为鉴,观前让失,尽量消弭我大汉的矛盾,本王不反对世家豪族谋求富贵,可谁要是鱼肉百姓土地,让百姓生存不下去,那本王也让他们生存不下去!”

听到刘奇


状态提示:第八百四十一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