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帝国争霸>第262章无可救药
行生产的那些t-72,因为工艺不达标,甚至用石英砂取代了石英玻璃。

虽然在外观上,梵罗国的这些t-72跟西骆沙的t-72没什么区别,但是实际的防护性能却是天差地别。

按照梵罗陆军做的测试,梵罗自产t-72的防护性能还比不上m60的早期型号、

即便是从西骆沙进口的那些t-72,也只是比1这类第三代主战坦克。

要命的是,就算是这样,t-72的自产率都还没有达到100。包括发动机在内,很多关键零部件都得从西骆沙进口。即便是梵罗当局宣布实现国产的坦克炮,可用寿命也只有进口坦克炮的一半,而且技术含量最高的穿甲弹是完全依赖进口,梵罗国根本就没有生产高强度钨合金的能力。

跟-72也只是更加便宜,因此能够在和平时期以维护保障的名义大量进口无法生产的零部件,确保生产工作在战时不会受到影响,至少能保证在取得技术突破之前让生产继续下去。

其实,梵罗国就是这么做的!

按梵罗当局提供的资料,只是发动机,就储存了上万台,不过大多是进行了翻新处理的旧货。虽然这些发动机的可用寿命都所剩无几,短的才几百小时,长的就上千小时,但是以战时消耗速度,问题还不大。

存在问题的不止是主战坦克,而是几乎所有的主战装备。

说得难听一点,在大战爆发之前,就连制式枪弹都需要进口!

这些问题,能在大战期间解决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

别说纽兰当局无心帮助梵罗国解决国防工业遇到的问题,就算有,也未必能够产生明显效果。

原因也很简单,梵罗国的国防工业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依靠外来援助就能解决。

在根本上,其实是人的问题。

不说别的,在过去十几年里,纽兰共和国每年都要为梵罗国培养数万高级人才,其中不乏才华横溢的工程师与全球闻名的科学家,可是这些培养出来的人才,仅有不到百分之一在学成之后回国,剩下的大部分留在纽兰共和国,也有一些去了西大陆,甚至有少数辗转去了梁夏帝国。

也就是说,被梵罗当局寄予厚望的留学生,就没有几个回国效力。

其中关键,并不是这些梵罗国的留学生不爱国,而是在回国之后,未必能够获得展现自身才华的机会。

这只是人才的问题。

与人有关的问题在梵罗国可以说层出不穷。

要往根本上讲,这其实就是存在了几千年,始终没有解决的历史问题。

说得难听一点,在10亿梵罗人当中,占比还不到1的贵族阶层关心的仅仅是自己,最多只是所在家族的利益,而超过99的平民与贱民,就算是胸怀大志,也未必能够通过拼搏改变命运。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平民,以及几乎所有的贱民,早就习惯了逆来顺受,而不是奋起反抗。

这种界线分明的阶层观,别说是社会,即便在军队里面都很常见。

比如,在梵罗海军当中,几乎所有军官都来自贵族阶层,而且几乎所有的贵族军官都有几个随从。这些只为军官服务的随从,对海军的战斗力没有半点贡献,却往往要占用极为宝贵的名额。在一艘有300名官兵的战舰上,往往有30到60名占用了士兵名额,却不参与作战行动的军官随从。

当然,在社会当中,这种阶级隔阂更明显。

正是如此,很多平民留学生在学成后,不愿意回国发展。至于贵族留学生,更加没理由回国发展。

仅就国防工业而言,最为严重的问题,其实就是向后方转移。

前面已经提到,梵罗国的中心是西北地区,包括当今总理迪迦拉在内,绝大部分权贵的根基都在西北地区。

向冈伽罗河所在的北部地区转移?

显然,这里面存在太多的未知数。

虽然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梵罗当局都在积极拉拢北部地区的权贵,并为此加强在北部地区的投资力度,还不惜打压南部地区,但是就总体局势而言,北部地区的那些邦依然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尤其是南边几个小邦,一直在积极的谋求更多自治权,甚至不惜跟德城当局为敌。

帮助北部地区发展国防工业,无疑是养虎为患。

正是如此,在大战爆发之前,梵罗当局仅把一些相对来说较为次要的国防工业,比如生产弹药的军火厂转移到北部地区,重要的国防工业,比如生产坦克的战车工厂,仍然留在了西北地区。

为了防止北方地区坐大,梵罗当局还一度把希望寄托在纽兰军队身上。

没错,就是投资以特里凡为中心,由纽兰驻军所在的次大陆南端的几个邦。

按照梵罗当局做的部署,在大战爆发之前,就已经有部分重工业与军事工业转移到特里凡所在的喀拉拉邦。

可惜的是,受各种因素限制,转移走的依然只是很少一部分。

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核心国防工业,依然留在了西北地区。

现在的问题是,就算迪迦拉已经下定决心,也未必能够抢在德城沦陷之前,把主要军事工厂全部转走。

不要忘了,制空权在东方集团的手上,西北地区的主要工业基地一直遭到重点打击。

当然,这并非杰克逊关心的问题。

梵罗国的国防工业就那个样,哪怕成功的转移到了冈伽罗河的中下游地区,也打不了翻身仗。

需要杰克逊操心的,其实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个问


状态提示:第262章无可救药--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