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言情总裁>世子很皮>第一百五十一章 群殴的言官 (二章合一)
本不想跟这事扯上一丝一毫关系,但他们怕事,不代表所有人都怕事,有个与众不同的群体简直都快要兴奋得快要发狂了。

这个特殊群体就是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的官员们,这群官员是干什么的?

简单点来说就整天没事干,专门找茬的清流,也就是俗称的言官。

与唐太宗的直言纳谏相比,同样成功登顶的老朱在这一方面也不会逊色太多,他清楚地认识到谏言的重要性。

老朱虽然自己比较轻视文人和士大夫,但他同样知道完善朝廷制度的重要性。

为此,他设立了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专门用于监察朝堂和地方百官,言官群体的总人数长期保持在两百人左右,为历朝之最。

并且还对言官们的工作明确做出了指示,发现不合理的就要直谏,“勿有所顾避”;不分军队百姓、不论制度还是官员,“皆得言之”。

如果皇帝受蒙蔽而不自省,老朱要求言官“舍身以诤”,不惜批逆鳞、捋虎须!

简单来说就死命的给我找茬、骂人,不管任何人,任何事,只要你们觉得有问题就要提出来,说多了没罪,若说少我就要抽你了!

老朱为了让言官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还创造性的给了言官一项极大的权利——“封驳”。

朝廷所有的诏旨和批复的奏章,必须先经六科通过方能执行,就是别看劳资年轻,还爱整天哔哔,但劳资就能对朝廷大佬们指手画脚。

言官的权力大,选拔可谓相当严格: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出身要干净;要有突出的学识才干——善辩;为人坚持原则,还要有一定的风度——骂人的同时要会装比;要有一定的基层经验,了解为官的“门道”等等。

总之一句话,想入这个整日找茬的言官群体,必须得有身经百战的经验和战斗不止的决心。

老朱在年龄和官位设计方面也很有创意。

想做言官,年龄不能太大,不然没有闯劲;官职不能太高,不然容易爱惜羽毛。

一般来讲,言官的年纪应在三十至五十岁之间,小一点出身庶吉士的,二十左右也可以。

官职呢,六科的掌印长官都给事中,也不过是个正七品,官职小,说话做事就不需要那么多顾忌,敢于撕破脸皮!——反正言官是独立的部门,谁也管不着;我光脚的也不怕你们穿鞋的……

俗话说,“想让马儿跑得快,就要让马儿吃到草”,光凭着一身正气、满腔热血,整天找茬,找人哔哔的状态是持续不下去了。

老朱对人性很了解,他对言官的奖励可谓相当的优厚!如果规谏、弹劾成功,言官往往能一步登天。

都给事中升职,至少是从三品!普通的御史、给事中升职,四品的京官都算是正常,三品才算越级提升!

你要是弹劾成功的事情越大,就越受人瞩目,搞不好还能升为礼部尚书!

现在荆州方面来的奏疏写得清楚明白,刺杀过湘王世子的凶徒,攀咬上了楚王府的左长史卢清远!

这事扯进来两大亲王,天下瞩目!还有比这事更大、更受皇帝关注的吗?!

所有的年轻言官们都兴奋了,撸起袖子就准备大干一场,若是谁能豁出性命成功让楚王获罪,还不名动天下?

这不,天刚拂晓,在这清晨的浓雾之中,准备上朝大人已纷纷到了,今天起雾,清晨不免有些冷,露水也重,因而不少老大人下轿子不免慢悠悠的。

官员们各有各的圈子,文武互不干扰,勋贵武将们此刻却大多抱着手,嘻嘻哈哈地看着对面的热闹。

言官们现在可不是个受人待见的群体,人缘很不好,他们自己大约也都心里有数,以往他们一般是在一处角落里聚集。

此刻,他们竟在午门外头吵成了一锅粥,原因就是因为执见不合的两方意见。

有的言官同情朱久炎这个小世子,痛斥楚王心怀狼子野心,认为应当严查楚王,这是倒楚王派;有的则认为楚王是受人蒙蔽,并不知情,应该只处理卢清远,这是保楚王派。

当然还有沉稳一些、先行中立的第三方劝架派。

吵成了一锅粥的话还是特别斯文的讲法,因为这群热血上涌的言官们已经快要打起来了。

大明是中国历朝历代里最独特的风景线,相比别的朝代那些文质彬彬,儒雅有礼的文官士大夫,大明的文官们则有血性得多,突出表现在这群年轻的言官们身上。

年轻人不喜欢干那些太虚伪的事,执见不合便争辩,争辩未果就开始骂人,骂得不爽时热血上涌便动手开始招呼。

后世宝岛省议员们一言不合便上演全武行,打不过我就扔鞋子砸你,大约也是继承了明朝言官们这种优良传统。

看热闹的武将们一看这场面顿时来了兴致,纷纷起哄架秧子,生怕言官们搞不起来。

言官们对“气节”二字还是看得很重的,基本没有人会不顾脸面地巴结讨好权贵,因为一旦干出这种事,文人士子和同僚的唾沫星子都能淹死他。

但凡爱惜羽毛的清流言官,对权贵最礼貌的表情都是横眉冷目的,心情不好的时候还喜欢上来喷上那么两句。

偏偏武将还大多脾气火爆,没少跟言官们干起来,当然最后皇帝的处理结果都是各大五十大板,言官却能获得不畏权贵的清名。

次数多了,武将们也弄了一套最笨的办法对付言官,那就是——你骂老子,老子不听,老子心里骂回来


状态提示:第一百五十一章 群殴的言官 (二章合一)--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