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大明军侯>第八百五十九章 心乱

一场惨败,朱棣的损失不可谓不小,手下的兵力折损是一方面,两员大将一死一伤的结果更是让朱棣感到心痛,甚至连饭都吃不下去了,没这个心情。

但人活着,总要接受一些现实,毕竟事情都已经发生了,张玉人死不能复生,还有成千上万的人需要朱棣来领导,燕军势力可没有就此一蹶不振。

一次打击虽然令朱棣有些伤筋动骨,但绝对没有达到彻底颓靡的状态,手中仍有积蓄的力量,将士们可以再训练,后备的兵源也可以继续的补充,他既然已经走在了这条路上,那么就没有中途退出的道理……

从建文二年十二月,打到了建文三年正月的时候,朱棣才带着燕军残部返回了北平,同时命令手下严密监视盛庸的一举一动,以免朝廷在这个时候趁机北上。

不过很显然,朱棣到是有些太过于高估盛庸了,或者是朝廷本身就不足以再支撑这冬日北伐的劳师动众了。

接连几次被朱棣劫掠焚烧粮草,这些损失可不是开玩笑的,现在盛庸手头的兵粮说实话已经有些拮据了。

要知道防守不动和主动北上尤其是大冬天里进军,这两种方式所消耗的兵粮数量那可是大不一样的。

盛庸现在是率领二十万大军重新站住了德州境地,毕竟此处是咽喉要道,又是粮食中转所在,作为大本营而言十分的适合。

但沧州和定州两处他倒是没有再过多的关注,反而将吴杰,平安等人转调去了真定,也不在想着什么三角之势互相支援了,两处结阵相隔不远,最重要的是不给朱棣突袭的机会,这才是最关键的。

沧州徐凯怎么失败的,不正是被朱棣打了一个声东击西吗,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就被人给困在了还没造好的城池当中,守了没几日得不到有效的支援无奈之下也只能是投降了。

所以这一次盛庸吸取了之前的教训,不管什么沧州定州之流,反而是将一部分兵力放在真定。

那里城高墙厚防守齐备,燕军就算是突袭南下也绝对不可能很快便将真定城攻下,到时候拖到盛庸的援军赶来,那朱棣不就是瓮中之鳖了吗。

如此防守当时万无一失,自然不会再想之前那般被燕军打的措手不及深入内腹肆意的劫掠后勤了。

但要说让盛庸率兵出击的话,那恐怕就真的是有心无力了啊。

粮草方面的制约是一大因素,关键在于朱允炆那边也并不赞成这个时候主动出击。

原因嘛,其实也很简单,无非便是朱允炆刚刚打了一场胜仗,这心里还在消化来之不易的喜悦呢,可不想出现什么乐极生悲的事情发生。

要知道他可是刚刚上告太庙祭祀了先祖,如果这个时候盛庸北上冒然出击,结果被燕军给翻盘的话,那不是在直接扇朱允炆的耳光吗,让天上的那些个列祖列宗怎么看他。

所以,不光是因为硬条件上不符合北上进攻的要求,粮食冬衣的限制有很大的关系,更加上朱允炆为了妥善小心起见,最起码也要保障万无一失之下,他才会让平燕大军启程北上的。

没有足够的底气和实力去剿灭朱棣,那么就不要随随便便的轻举妄动,这可是朱允炆损失了众多士卒无尽粮草辎重所得来的教训。

由此,朱棣的小心防备算是白费功夫了,这心里的担心也只能做给瞎子看,盛庸根本就没有趁此机会北上的打算,双方又一次重新恢复到了平静的阶段,你不来招惹我,我也不去招惹你,互相过自己的,等到时候谁先忍不住动手再另说吧……

短暂的和平正是眼下朱棣所需要的,手下军卒的士气,将领们的胆气等等,这些方方面面都是问题,也都需要重新的恢复和休整。

再说了,尤其是负责他贴身生命安全的张枫,可是才刚刚醒过来不久的,身体状况虽然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虚弱的样子谁都看得见。

这种没有保镖的时候,朱棣心里难免还有些放心不下,最起码这战场之上,有张枫在,什么流矢暗箭之类的,那是一点都不需要担心。

而且就在不久之前,朱棣才刚刚见识了张枫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他的话,朱棣可能此时都已经坐在金陵城里和他那个皇帝侄儿一起喝茶了。

被人抓到京城去喝茶,那跟死了也没什么两样,一辈子都会被关在高墙之内,永无翻身的可能,这种下半辈子生不如死的过活,朱棣可不打算尝试。

所以,张枫的身体是关键,他没完全恢复之前,朱棣是不会有再次南下的打算。

再说了,眼下燕军也正是需要休整一番的时候,接连的战争相当不利于将士的心态,有急有徐,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手下人的潜力。

而且,经历了这一次的惨败之后,说实话,朱棣的心里已经有了一层不大不小的阴影,时时刻刻笼罩在他的心头之上。

虽然倒不至于说是怕了盛庸,怕了那个端坐在金陵城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皇帝侄儿,但是朱棣却怕自己再一次失败又该怎么样。

一次的惨败所造成的后果还在朱棣的承受范围之内,但是第二次呢,就算朱棣还能够承受的了,可第三次第四次呢。

要知道百战百胜说起来难,但其实也并没有想象中那如同传说一般的难度,最起码不算上聊城的一场惨败,朱棣自大举兵以来倒还真的没有经历过一次真正的失败呢。

可这人啊,只要是败了那么一次,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恐惧产生,害怕


状态提示:第八百五十九章 心乱--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