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春秋战国风云录之拜见孔子>第六十四章 陈弃疾与商阳

楚国攻打吴国时,楚国的工尹(注:官名,掌管百工)商阳和公子陈弃疾曾经乘着同一辆车追杀吴军。这位陈弃疾本叫弃疾,为楚共王的小儿子,在灵王七年时(前534年)奉王命率领大军灭陈,得到了楚人的赞誉,之后就号曰陈弃疾,乃楚国势力最为强大的公子,最后他当上了楚王,即楚平王——当然,这是后话。

话说商阳和公子弃疾在追逐吴军并追赶上以后,弃疾对商阳说:“这是国君交代的任务,你怎么还不把弓箭拿在手里呢?”

没有办法,商阳只好将弓箭拿在手中,弃疾见商阳没有行动,就继续说道:“现在你可以射箭了!”

商阳拉满弓,一箭射出,杀掉了一个吴国士兵,随后就将弓放回到了弓袋里面。

没多久,他们乘坐的战车又追上了吴国士兵,弃疾将刚才说过的话又说了一遍,于是,两箭射出,商阳又杀掉了两名吴国士兵。就像刚才一样,商阳每次杀掉一个敌人,都要将自己的眼睛遮起来不忍去看。

最后,商阳让驾车的司机停下车子,对弃疾说道:“我仅仅是一个地位卑下的士,朝见时没有座位可以坐下,宴会时候也没有席次,现在杀掉了三个敌人,已经足够回去复命了。”

子路将这段史事一一道来后,开始询问老师的看法。

孔子带着赞许的神色说道:“商阳这个人即便是在杀人,却也谨遵于礼。”

子路听完老师的说辞,脸色渐渐有些难看,忿然作色道:“老师,您怎么能说这种话?身为臣子,如果国君遇到了大事,臣子只有竭尽全力去做,死而后已才行。现在,您怎么反倒称颂没有尽力的商阳呢?子路我不服!”

听到子路的话,周围坐着的师兄弟们忍不住笑了起来,孔子也是微微一笑,说道:“你说大臣应该竭尽全力不留私心的去做事,这也是我所赞同的。而我之所以要称颂商阳,则是因为他不忍心去杀人,保留着仁德与礼。”

子路脸色这才有所缓和,但似乎还是有些难以接受老师的看法,所以他打算先回到家中,待过几天再来请教。

在回去的路上,他碰到一位正跟晚辈争论的老者,由于恰巧是在蒲城之内,便心中一动,像其他人那样站在了一旁。

过了片刻,子路就明白两人在争执何事了。蒲地民风剽悍,即便人已老去,却依旧佩长剑,揣好勇斗狠之心。方才年轻人与老者在途中有所擦碰,撞人的年轻人不但没有道歉,反而怒斥对方。

这老者大怒之下拿出佩剑便要死斗,年轻晚辈这才有些惊慌,慌忙说好话,老者却没理会他,以为这道歉太迟了,而且并非对方真心诚意致歉。

不久,官兵到来,对此事头痛莫名,据说这种事情在蒲地极为常见,过去大家都鼓励私斗,结果也常常是非死即伤。

子路叹了口气,站出来说道:“我乃蒲宰,愿今后晚辈能敬重长辈,长辈能宽待晚辈。今日所发生之事,全是因为我这个蒲宰没有做到表率作用!”

老者与众人吃了一惊,见子路毫无架子,也不便继续发作,拱了拱手道:“您打算如何做?”

子路说道:“且将我关入大牢,以示决心。”

众人又惊,议论纷纷。三天后,子路得自由身,百姓闻之,道路斑白者开始宽容后辈,而后辈也开始礼敬长辈。子路外出,见长辈拿行李者,必上前帮忙,见晚辈而有事者,必停下来询问缘故,一一帮助解决。

很快,蒲地人对子路的评价高了起来。子路不禁想起来程子,面带愧色。

孔子有一次到郯国这个地方去,路上遇到了贤者程子,便将车停在道路旁边,两人如多年不见的老友一样交谈甚欢,最后说话一直说到天黑。

要离开时,孔子对子路说道:“取一束帛来赠送给先生。”

子路恭敬的回答道:“仲由听说,士人如果没有介绍人就不能互相见面,女子如果没有媒人而嫁到丈夫家,君子就不会跟这些人交往,因为这不符合礼的规定。”

孔子没有回答子路的话,又扭头跟程子交谈起来。过了一会儿,孔子再次说道:“拿一束帛来送给先生。”

子路依旧把刚才的话重复了一遍。

孔子说道:“仲由,《诗》不他同意同意同意同已同意同意同意同意同意同意同意同意同意同意同意同意同意同意同意同意同意是说‘有美女一人,清秀妩媚啊,不期而遇,正适我意。’今天在你面前的程先生是天下有名的贤达之士,在这个时候不送给他礼物,那终生也很难见到他了,你还是按照我的话去做吧。”

恰巧公事已经忙完,子路便再次去拜见老师,请求他给自己一些更为宝贵的建议,因为现在他已经不再是一名单纯的武士,同时也是一个地方官。

见面以后,孔子问清楚子路来这里的缘由,便给他讲起自己的经验来:“见到忠厚的长者,还没有把该说的话说完,即便是刮风下雨,你作为蒲的官员,也不能进到人家家里去。君子的作为,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尊重别人,小人做官却正好相反,唯独担心别人不能尊重自己,你一定要谨记!”

子路点头称是,末了问到:“老师,仲由我现在虽然能尊重长者,但面对那些蒲地的豪杰们还是有些头疼,是我的个性不适合当个像君子一样的官员吗?”

孔子笑了笑,摇摇头,说道:“你以为君子就不会生气吗?还是说君子就是天生的


状态提示:第六十四章 陈弃疾与商阳--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