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穿越重生>明鹿鼎记>【0922 军事艺术巨匠】
向所有人展示了资产阶级军队建立的一种新型模式,即完全摒弃了封建军队的模式,通过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战争建立和发展起自己的军队,他的军事思想军事理论对近代军事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韦爵爷的宝军就是完全效法拿破仑大帝的一套制度搞出来的。

未来会怎么样,韦爵爷自己也不清楚,所以总是亦步亦趋,不太能放开手脚。

这也和韦爵爷的性格和世界观有关,作为一个现代社会善良的底层渣渣。

韦宝是有很多限制的,不侵略,不让人口大量死亡。

这些都是韦宝的原则,所以天地会的发展速度是不快的,但是比较稳健。

现在韦爵爷遇到的问题,还得回到辽东,回到关外。

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的世纪全球战争的策源地在欧洲。

文明中心也在欧洲。

只要中国当时没有位于欧洲,换了哪个朝代执政,结果都一样。

必然要承受全球化扩散余波的自然结果。

事实上整个东亚都完全沦陷了。

没有一个政体不被颠覆的。

日本即便明治维新成功。

但是原来统治长达几百年的幕府也倒台了。

总之,换谁当家都一样。

满洲人把蒙古人当盟友,当合作伙伴,当作一起镇压统治汉人的兄弟。

而大明认为,汉人就是汉人,鞑子就是鞑子。

特别有意思的一点是大明其实不太能分开,蒙古鞑子和满洲鞑子的区别。

反正全是鞑子。

大清在大明的视角下,就是两伙鞑子联合南下欺负汉人。

大清也承认这一点,所以一直是满蒙一家。

清朝中期以前,皇帝几乎全会蒙古话。

他们见蒙古使者不用翻译,直接用蒙古话交流。

对付蒙古,明朝确实花了太多精力,太长的时间。

前后三百年,明朝就一直和蒙古纠缠不休。

为了蒙古,明朝又是重修早已废弃不用的万里长城,又是在北方设置了九个军事重镇。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连续八次打击蒙古,朱棣连续五次打击蒙古。

到明英宗的时候,蒙古南下,还差点把明朝搞成了第二个南宋。

但是在清朝的时候,蒙古与清朝的关系却一直处理得非常好。

清朝基本上没有为了蒙古,在军事上耗费过太多力气的时候。

而且,清朝基本上也没有和蒙古发生过什么战争。

除了西北的噶尔丹,噶尔丹最终也被康熙搞定。

韦爵爷认真想过,清朝究竟用什么办法,顺利地解决了蒙古问题。

这个办法就是“联姻”,或者也可以说叫做“和亲”。

从努尔哈赤开始,努尔哈赤为了稳定大后方,集中力量攻打明朝,纳娶蒙古各部的公主为妻。

到了皇太极的时候,皇太极在纳娶蒙古女子问题上,花了更大的精力。

他的嫔妃中,有半数是蒙古王公贵族女子。

不仅如此,清朝皇室还把皇室公主远嫁蒙古王公贵族。

后来还因此形成了制度,几乎所有的清朝公主,都要嫁到蒙古草原。

因为这种方式,蒙古和清朝形成了牢不可破的血缘关系,满蒙亲如一家,也得到彻底的完善和落实,清朝也因此轻松搞定了蒙古的问题。

既然清朝可以采用“和亲”的方式,轻松搞定蒙古问题。

明朝为什么却不这么做呢?

虽然说清朝是后面出现的朝代,明朝学不来。

但是,在明朝之前,其实已经出现过以“和亲”的方式处理北方少数民族问题的政策,明朝为什么不采用?

韦爵爷认为,明朝之所以不采用“和亲”的政策处理北方少数民族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效果并不是很好。

效果不好的原因,主要在于通过血亲维系起来的两国关系,常常会因为嫁到别国的公主出现变故,因此两国重新交恶。

二是明朝耻于这种“和亲”的行为。

汉民族在历史上把自己放在一个高人一等的地位,对“和亲”一事,其实一直是非常抵触的。

所以,大明王朝只能采用强硬的手段对待蒙古。

永乐皇帝朱棣甚至为此沾沾自喜地说,他大明王朝是历史上唯一“不和亲,不纳贡”的朝代。

正因为如此,明朝不利用“和亲”解决边关问题。

清朝没有明朝的那种心态。清朝是少数民族,他们和蒙古是处在同一水平上的。

甚至,有很多时候,蒙古人在地位上,还能略高于清朝满族的。

因为蒙古曾经统一过中国,这样,他们不仅仅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老大,而且还具有皇家的血统。

因此,满族和蒙古人“和亲”,绝对没有下嫁的味道,反而是高攀。

清朝满族的这种心态,就让他们没有把公主嫁到蒙古,看成是一种耻辱。

清朝持续不断地“和亲”。

而不是有一拨,又停一阵不搞的。

几乎成了定型的制度,一直在搞。

明朝之前的汉人王朝的“和亲”,都是非常“吝啬”的。

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采用“和亲”的方式。

一是实在打不赢北方少数民族。

二是北方少数民族反复求娶,没有那么多的公主。

这样一来,汉人嫁到北方少数民族去的姻亲就不多。

通过血亲维系起来的关系,一旦血亲淡了,关系就可能破裂。

正因为嫁得少,关系破裂


状态提示:【0922 军事艺术巨匠】--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