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仙侠修真>一名隐士的前半生>第三百九十六章 分类的区别
个怎样的世界?

漏尽通,断尽三界思惑,不受三界生死。也就是说,思想上根本没有迷惑了,完全了解世界的真相。根本没有生死了,完全存在于任何时间和空间。这种与天地宇宙共同存在的智慧,不是道是什么?

《黄帝内经》上讲,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是上古真人的境界。那应该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层次了吧。但是天地日月有毁灭的一天,而这种佛教的境界,却永远没有中止的时候,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永恒存在,比道家所追求的,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测。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捉月争拈得?”

所谓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但我只能体会目前的肉眼,第二层次的天眼,也只能靠猜测。后面的几个眼,如何想象,根本不可能。

所以,这五眼,只能自己达到那个程度才知道。靠猜测,不仅难,几乎是不可能的。

五力,是达到解脱的力量。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目前,我连信仰的力量都没有,还在犹豫徘徊中,所以,后面的力就算不上了。

按妍子的状态,我觉得,信力,她是有了。因为她敢于抛弃那样美好的生活,敢于舍弃与我的婚姻。但精进力,估计也有一些,毕竟,她始终坚持打坐念佛。念力,她还没有到,这里的念力是指修四念处以获正念,而她持佛号,从效果看,目前,还没得力。后面的定力、慧力等,那个境界,她估计连边都没摸着。

对此,我产生了巨大的悲悯。妍子以如此巨大的牺牲,付出如此巨大的努力,却仍然在修行的初级台阶上,努力攀爬,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她太辛苦了。如此坚定执着的人,菩萨为什么不帮帮她?如果没人帮,我是不是有能力,走在她的前面,拉她一把?妍子,我想帮你,但我不知道,我行不行。

水中捉月争拈得。水中捞月的故事好理解,也就是说,那真相,不是从想象中来,想象只是水中的月亮。

“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槃路。调古清神风自高,貌悴骨刚人不顾。”

这是形容修行者孤独的状态。因为是追求绝学的人,肯定是孤独的。其实,西方有言,孤独者要么是可耻的,要么是高尚的。在此,因其过于高尚,所以曲高各寡,所以独行独步,只有遇到知音“达者”,才有可能同游。

弘学引用了庞居士一个问题。这里想起了过去南怀瑾先生所说的庞居士的故事。这个庞居士,是在家修行的成功者。他有一个妻子和两个孩子,一子一女,耕读修行。

他们一家都很有成就。有一年的一天,庞居士修行已经快圆满了,他算好时辰,要在某日某时坐化圆寂,离开这个世界,往生西方极乐。为了安排好后事,他给自己的女儿说了,让女儿在门外为他守护。

她女儿其实此时也已经悟道成就了,也想抢在父亲前面进入极乐。于是时辰快到了,她骗父亲出门看什么,庞居士一出门,发现上当了。等他回到屋里佛学,看到,女儿已经在此时坐化了。这种决定生死,来去自由的境界,简直骇人听闻。

随即庞居士也坐化圆寂。而有人看到时情景,赶快跑到田地里,庞居士的儿子还在锄地。别人告诉他,你父亲和妹妹已经去世了。他儿子早料到有这一天,早也算到这个时辰。于是大笑几声,双手柱着锄头,头搁在手背上,当时就站在那里故去了。

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故事,一家三人,居然在同一天同一时辰,在健康而有准备的情况,瞬间圆寂。

而庞居士的夫人,也是有成就的人。她收拾好三人的遗体,把后事办完,自己提着一个包,找了个尼庵,出家了。

这一家四人成就的故事,是中国居士界最大的榜样。这种家庭,以圆寂的方式昭示圆满,是宗教史上的奇迹。

当年,庞居士问过祖师:“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祖师回答:“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这是一个著名的禅宗公案,用语言和逻辑的方式,解释不了。当然,我也不知道这是说的什么。反正,意思是不能回答的。

调古清神风自高,这是高风亮洁的意思。貌悴骨刚人不顾。这是指修佛法的人,虽然面容憔悴,但关键在气质。而且,不会理会那些不屑一顾的人。

“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

我估计,这段话是对当时的世人说的。毕竟是唐朝,那是一个繁华的世界,那是一个丰富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鲜衣怒马、五陵少年,是奔放和外向的。人们通常追求物质的丰富和色彩的艳丽,会耻笑那衣衫烂褛的人。

唐朝还是一个以胖为美的时代,杨贵妃就有肥猪的雅号,但却三千宠爱在一身。吃素,甚至吃野草树根的苦行僧,往往受人白眼和笑话。

这一段话是说给这些普通人听的。道不贫,道是无价珍,是告诫大家,从物质和外在的东西中解脱出来,要看中内心的道。

过去的苦行僧,确实给人一种破落的印象。比如原始佛教的僧团有四依住:第一,粪扫衣。这东西就讨嫌,从垃圾堆时捡来的东西穿在身上,不管你自己是否习惯,反正别人看起来,就有点不太舒服。

第二是乞食。那衣是粪扫衣,那钵就是用来乞讨饮食的。衣钵传人,传给你什么了?传给


状态提示:第三百九十六章 分类的区别--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