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仙侠修真>一名隐士的前半生>第三百三十五章 对未知恐惧
不是抱着这恐怕是对的的想法,这就是迷信。只不过用试验排除了,最后试验到钨丝,才算正确,这才算是对了。但迷信与科学,还是根本不同的。”

“有什么不同呢?”

“虽然在初始阶段,都是从猜测出,得到一个结论。但科学结论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经得起反复证伪。迷信将一种推测当成当然的结论,无法证伪,这就是根本区别。当然,起点时有相同的地方,这倒没错。”

“庄哥,我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对好奇心的理解。我记得我们学校曾经来过一个外国科学家,开讲座,他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毕竟名校毕业,他能够在大学时,听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讲座,而我在大学时,差点被传销的讲师骗走。

“当他回答,是什么促使他对科学研究保持如此巨大的热情时,他回答:好奇心。单纯的好奇心,他说,据他了解,大多数科学家,在貌似枯燥的探索中,支撑他们继续的动力,最原始的心理驱动,就是好奇心。那么,庄哥,好奇心,也算是人类天性吗?”

我点点头:“如果天性是漫长进化而来的话,好奇心,是人类进步和探索的最大心理动力。”

“它为什么产生呢?”

“其实很简单,趋利避害的实践中,人们总是要寻找办法。如果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该如何理解,如何选择。这种思维达的产物,好奇心就成了人类的习惯。不要说原始人类的好奇心了,就是我们现代人,也看得出来。它是进化带来的产品,也深刻印入了我们的心理和行为。”

我继续说到:“比如小孩子,他喜欢探索,从到处看到到处爬,总爱尝试去不同的地方,拿不同的物品,这就是好奇心。在一个人智力展最关键的零到三岁,这种经常犯错误的探索,每时每刻都在生。这种好奇心,会产生破坏力,比如打翻了盘子、摔了个跟头,但正是这旺盛的好奇心,驱使他不停地探索。让他将这种破坏力转化为创造力,他的智力水平才得以飞进步,这就是好奇心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说到这里,小苟兴奋地谈起了他儿子的事,最烦最讨嫌的时候,连家里的狗都嫌他,因为精力太旺盛,破坏性太强了。

“庄哥,你这个破坏性表现了创造性,让我太好受了。我那儿子,就是烦,特别是两三岁时,到处跑,人都跟不上他的节奏。”

我笑到:“还有你烦的时候,六到九,烦死狗。那时,他的情商正在展,精力更旺盛些,你要作好心理准备。”

“在此,我高度同情小学老师。”小苟一本正经地说到。

我不得不打击他一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好奇心的来源,更多是恐惧感。”

小苟睁大了眼睛,问到:“为什么?”

“从心理学的道理来讲,希望和恐惧,才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动力。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才造成了好奇心的达,这是正面的影响。负面的影响是:让人迷信。我们对外太空世界的未知,让我们在证据不充分的条件下,相信外星人。我们对死亡未知,给我们带来的恐惧更大,也这让人们更容易相信鬼神。”

小苟坚持问到:“照你这样说,相信鬼神是不对的了?”

“不是不对,我不作价值判断,我只说存在的东西。法国哲学家萨特有一句名言:存在先于本质。鬼神崇拜是存在的,先不要管它对不对。”

“庄哥,外国哲学你也了解?”这估计是小苟没想到的,他估计更多把我看成研究传统文化的新学究。

我从谈话一开始,就预设了一个目的。我想了解小苟的思想倾向,或者说,他如此相信鬼神的存在,是他亲身经历的独立事件造成的,还是因为情绪及心理的干扰,混淆了记忆。

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抛开感情的因素不说,抛开心理自我保护的机制不说,单纯从记忆本身,也是不可靠的。

我们总能留下记忆深刻的独立事件,并在回忆中对它加工整理,企图得出一个连续的整体的结论。关于记忆与回忆的区别,散见于各大心理学著作。最直观的作品,还是我曾经看过的一本书《曾经男人的三少女》。

鉴于小苟对西方心理学与哲学的不熟悉,以及他对我的信任,这种测试就比较容易得出准确的结果。

所有心理测试,都得在对方没有心理防备时才比较有效。如何去除对象的防备心理,要么是不懂,要么是信任。

这一套在学术界也非常流行,是教授或传销讲师们常玩的把戏。比如小苏就在用这一套,居然成了中学中差生的偶像。

要让对方有一种自己不懂而只有你懂的感觉,就得乱用生僻名词来吓唬。单纯造词工程量比较大,常见的方法是借词,乱用外国名词吓唬中国老乡,也在心理上起这个作用。当然还包括乱用古代名言,或者编造外国故事,借用古老传说等。

要让对方信任你,就得在小的地方,摆出与对方的同理心,让他感觉到,你跟他是站在一边的。

比如传销中,亲热地叫老头老太太为爸为妈。比如利用大家喜欢财的心理,夸大一夜暴富的可能。

我把这一套用在小苟身上,是不是有点卑鄙?

当然,我动机是好的,是为了理清他的认识,并且,我并不指望,能在他身上收获名誉钱财等东西。

有一种方法,可以达到这两个目


状态提示:第三百三十五章 对未知恐惧--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