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风起北方>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四一三章 中国形势

第二卷一战风波第四一三章中国形势

江西、贵州、广西三省的情况,只是新任督军在自己新地盘的最初表现,但已经代表了赵一天系统外放军人的初步成功。{除去湖南、安徽}其它凡是经国防总部任命的新督军到任的省份四川、河南、广东、,也都呈现出大同小异的情况。新督军快速接掌本身军务,成为一省之军方实权人物。进入三四月份以后,这些原本对北京政府的各种政令阳奉阴违推三阻四的省政府,一改从前之懒散状况,快速全力遵从北京政府的各项政令,让北京政府实际的控制权,一下子扩展到了岭南。

要知道,广东广西加上江西这些地方,北京的话语一向是不怎么起作用的;拿广东来讲,就算之前的龙济光是袁世凯的人,但在广东推行中央政府政令时,他也是无能为力,心有余而力不足--来自广东地方以及省政府的助力特别大,再加上龙本人对政务有一窍不通,被对方随便忽悠一下就认命了。但李济深不一样,他是广东本地人,在家乡自然有一定人脉;在提拔了一批自己人之后,手下就有了一群呼应者,处处对他的命令极力支持。再说了,他不是还有两个营的卫兵吗!枪杆子是有了。加上组建二十六师这么一大块肥缺,巴结他的广东人就更多了。由广东兵工厂督办升迁为广东省政府省长的刘承恩,对新任督军也是恭敬有加,对他的要求也是基本遵从,谁叫他不是广东本地人呢!

南方各省形势的变化,让北京政府很是高兴和满意,之前对赵一天一意孤行任命督军的事情也就不再说什么。与上述省份相比,湖南和安徽两个也是有新督军上任的省份表现,就强差人意了。曹锟的湖南,多多少少还改变了一些,但国会秘书长黎元洪力主推荐的安徽督军张勋上任后的表现,就实在是有点那个,那个说不过去。倪嗣冲是总理段祺瑞的老乡,也是段在地方是的主要依靠,黎元洪想要再次登上高位,段祺瑞就算一大阻拦,搞掉倪嗣冲,扶持张勋上台,就是黎元洪的一大计谋。至少也要因此让倪嗣冲和张勋在安徽不和,制造出一点动静来,给段祺瑞带来麻烦,分一分段总理的心神。

曹锟和张勋,是最早上任的新督军。在安徽,因为张勋抢了他的位置,由督军改任省长的前安徽督军倪嗣冲对张勋自然是一肚子的怨气,在省政府上任后,很多事情上和张勋这个新督军唱对台戏,而手里有兵的张勋也不惧倪嗣冲。两个人在安徽形成了两股对立势力,相互较劲;安徽省也因此变得更加政令不通,让北京为难。

张勋来安徽上任时,就随身带着他赖以发家的定武军{辫子军}近万人,而前任督军倪嗣冲本身在家乡就有不少的军队和支持者,两方势力谁也拿谁没有办法,只能耗下去。这两个前清将领,可都没有张柱峰那般通天的本领和雷霆手段,能一口吃掉对方;这就是实力的体现,不是势力。今年二月初,为了争夺淮盐“引岸”的权利,张勋的定武军和倪嗣冲组建的安武军在蚌埠终于打了一仗。最后双方以平手收场,而淮盐“引岸”这项收益最大的生意,也被两人平分;原本以为二人的争执会停歇一阵子,没有想到在二月底,又发生了一件事,将双方的关系有拉紧了很多,大有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的迹象。

什么事情呢!原来新任督军张勋给省政府去了一份公函,要求安徽省政府按照惯例离开蚌埠,到长江边上的安庆去。张勋这个说法当然是有道理的,因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并且同时又是控制金陵的“西大门”,自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今,安庆就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会{皖省省治}、督军衙门所在之地,民国政府成立的时候也是如此规定的。

倪嗣冲任督军时,因为家乡阜阳就在皖北{中},自己就把督军府搬迁到了离家乡更近一些的蚌埠。改任省长之后,为了能够和张勋对着干,就近指挥,倪省长干脆将省政府也设立在了蚌埠城;而张勋也存有和对方一样的心思,上任后并没有去南面的安全,而是和倪嗣冲一样将新督军署衙安在了蚌埠,于是,蚌埠城变成了两人角力的地方,也成为了安徽新的政治中心。

民国初期的蚌埠,确切的说是蚌埠镇,还远没有后世的那样大;其地域属淮泗道,辖马村沟、席家沟、后楼等地村庄。不过这些村庄已经慢慢扩张,和蚌埠镇开始接壤;紧邻淮水的蚌埠已经慢慢开始显示其水陆交通便利,吸引商客往来的目光。小镇上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以及华利街、华盛街、华昌街、华茂街等新的街道和马路;而且镇上有外国人开的银行{主要是日本人的}、医院,以及几座基督教堂和天主教会学校,有了城镇向城市发展的雏形。

现在督军提出了这个要求,从程序和规定上来讲,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不过倪嗣冲能够按照张勋的思路去做吗?显然不能,不但如此,倪省长反而以“蚌埠自古乃皖北地区水运商道”,适合方便民众发展商贸,乃眼下最合适做省政府的地方。为安徽民众之想,省政府也应该留下来,而不是南迁。两人都有理由和借口留在了这里,不过这却苦了利用淮水往来做生意的商家;每每经过这里,都要交两份数额不小的“过路钱”,让商人们叫苦不迭但又无可奈何。

二月二十日,倪省长的弟弟倪毓棻亲率六个营的安武军从皖西南一带赶回蚌埠,为二哥撑场


状态提示: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四一三章 中国形势--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