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风起北方>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一八〇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一八〇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从门口进来的不是别人,正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驻中华民国全权公使朱尔典,而他的身后,则跟着美国公使芮恩施和法国公使康悌。朱尔典和芮恩施、康悌几个人怎么会在这个时候赶到怀仁堂,而且还这么明确的阻止日本人的提议呢?

这还得从正在进行的欧洲战争说起。首先他们的盟友俄国人表现的非常糟糕,沙皇军队在数量上超过其联合的敌人这件事无关紧要,因为它在质量上完全被敌人超过。战争一开始,随后东线的战斗中同盟国人才充分认识到俄军的虚弱情况。三分之一以上的俄军连步枪都没有,其他人很多是用墨西哥、日本和夺来的奥地利武器装备,要建立任何有效的补给和分配系统都是不可能的。发给部队的弹药对他们的枪不适用,在战斗中损失的火炮,补充率很低,以致炮兵中队的炮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五,指挥官为了保存弹药,甚至奉命每门炮每天不得发射炮弹三发以上。这种情况不是本书的杜撰,而是历史上的真实情况。

到了现今的时期,俄国人的情况一点也不比历史上好,甚至因为德国人重视了飞机的威力开始着手加大了对飞机的研究和生产制造,从而使更多的飞机被用于战场,俄国人就更加的悲剧了。这一情况也多亏了赵天一,因为在青岛战役中,中**队大规模使用飞机作战的情报以及飞机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已经随着那些回国的德国战俘和公民的口,传到了德**方的耳朵中。在详细地对几名下级军官做了了解以后,德国人认识到飞机在战争中的作用;加上前不久德国空军加装了机枪射击协调器的福克型飞机,在空战中打的英法空军落荒而逃的结果,让德**方深信这种武器将是军队战争史上划时代的东西。而中国人能够早于德国人研制出可以自由射击的飞机,说明他们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德国人在吃惊的同时也加大了对飞机的研究,并秘密派遣特工人员到中国,设法获取中国轰炸机的制造资料。

而德国本身,也相应的加大了对飞机生产制造的力度,生产出了比历史上更多的飞机用于战斗,在东、西两线战场都投放了数百架的战斗机;俄国本就孱弱的军队在飞机的加入后更加的破败不堪,战线被德奥联军打的节节后退。也正因为如此,俄国再三向英法求援,要求英法军队加大在西线的攻击,以吸引和牵制更多的德**队从东线调到西线,否则俄军可能会坚持不住而失败。因为仅仅到九月底,单单马肯森将军的第十一集团军的军队,就俘获了十五万三千名俄军俘虏和三百门火炮。

而在西线的对土耳其达达尼尔海峡的战斗中,到九月底,英法联军已经损失了近六万人;最近的十月五日苏夫拉湾登陆战中,土耳其军队罕见的又顶住了英法军队的进攻。英法联军的这次失利,很大程度上促使了保加利亚决定与德国结盟参战,最终导致丘吉尔辞去英国海军大臣的职务。丘吉尔在临走时对格雷外长抱怨到:“如果中国欧洲远征军能够在我要求的时间到达波斯湾,现在我们已经坐在伊斯坦布尔喝土耳其红茶了。政府在远东(中国)政策上的迟缓,没有能够让中国远征军提早出发并到达那里,才是战争失利的最主要原因”。被撤职后的丘吉尔,一脸怒火的将土耳其失利的责任推到了阿尔奎斯政府身上,也引来了不少英国民众的关注;那些在土耳其战场上失去亲人的英国百姓,开始对首相阿尔奎斯领导的政府产生不满情绪,而保守党的内阁成员也一致认为“政府照原样是拖不下去了”,这最终也导致了阿尔奎斯首相在两个月后辞职。

也正是因为这几方面的原因,英国陆军大臣、也是下一任的英国政府首相劳合·乔治,非常的希望能有一支生力军,在西线英法同德**队僵持的情况下,出现在土耳其战场,帮助在那里的英法联军夹击土耳其军队并打败他们。放眼全世界,也只有远东已经同德国宣战的中国和日本有军队派出;日本政府已经拒绝派自己的陆军出战,那么就只有中国了。况且中国已经在之前和英法有过协议,组建了一支人数不弱的远征军;就算他们的战斗力很弱下,但到了战场上多少也是一种威慑,可以强制和分散土耳其军队的兵力,对英法军队还是有帮助的。再说了,对那些便宜的炮灰军队,能够用为什么不用呢!

而法国总统雷蒙·普恩加莱,对能有一支军队帮助自己作战,当然是举双手欢迎,何况法国政府为中国的远征军还提供过一批数量不少的火炮呢!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英法两国政府就对中国的欧洲远征军突然兴趣浓厚起来,都十分迫切的希望他能够早日出现在土耳其战场,帮助自己的国家作战。也正因为如此,接到电报的朱尔典和康悌一点也不敢怠慢,赶忙叫上美国朋友,一起赶往总统办公地点,去和中国政府交涉,催促中国欧洲远征军赶快启程出发。谁知刚到门口,就听见有人说要撤销远征军司令官赵天一的职务;赵天一是朱尔典亲自向袁世凯点的将,他怎么会允许自己选的人被撤换呢,所以第一时间就出言反对,他可不知道这家伙是日本公使说的。就算知道了,他也不会在意。

见到挡自己话的英国公使,日置益原本兴奋的脸马上就变了。这英国人真他妈的八嘎呀路!不是说好了


状态提示: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一八〇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