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军事历史>风起北方>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一五一章 变化的杨增新

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一五一章  变化的杨增新

这一时期的新疆,地面还是颇为不平静。杨增新在一一年到新疆后,首先遇到了哈密维族人聚众围攻维族回王沙马克沁亲王的王府事件、新疆驻军哥老会暴乱事件、原同盟会(革命党)人集体辞官事件、蒙古骑兵进攻科布多等不利的事情发生。虽然他都一一处理了这些事情,比如撤换了哈密县知事、抓捕和驱赶了哥老会头目、找人顶替辞职官员的位子;但整个过程还是让杨增新非常的头疼和烦恼,这也是他几次写信给自己在甘肃的学生周务学,让他到新疆的主要原因。

周务学一九一三年十月一到迪化,杨增新马上把自己任伊犁将军的云南老乡杨飞霞调回,任命周为伊犁将军,把新疆除了新疆都督之外最高的位置给了自己的学生,显示出他对周务学的信任以及对他才能的认可。伊犁距离迪化一千多里路,之所以要把周务学安排在那里,是因为伊犁地区的社会治安一直不稳。

新疆是光绪十年,也就是一八八四年建省的,清政府在自己设立了巡抚(都督),又在伊犁设立了将军府,在阿尔泰设立了护军府,使得新疆一地三衙门。当时这三块互不统辖的行政区,今天的伊犁、塔城地区驻军属伊犁将军管辖,今天阿尔泰地区和蒙古国巴彦乌列盖省部分地区则归阿尔泰办事大臣主管,其余部分才是新疆省,由巡抚管辖。民国成立以后,虽然降低了另外两处的级别,一切政权都归都督;但另外两地毕竟存在了那么久,在老百姓心目中还是有分量的。

新疆各地有哥老会成员近十万人,哗变会匪杀害长官后,失去约束,互相攻击,骚扰地方无恶不作,不断引发民族矛盾;而伊犁地区的维族人在沙俄特务的煽风点火之下也蠢蠢欲动,准备发动起义赶走汉人和汉人军队,杨增新的省府对新疆大部分地区失去实际控制。这个时候他需要刚刚进入新疆的周务学帮助他稳定伊犁局势,因为随周入疆的还有四千“忠武军”。

周务学也果然不负杨增新对他的期望,到伊犁后,在一个中队特种兵(二师提供)的帮助下,首先将领头的几个维族人悄悄干掉;又捣毁了一家武器隐藏点,抓捕了十几名准备暴乱的维族骨干分子,将暴乱消灭在了萌芽状态。这次的伊犁行动从到达到最后抓人,前后只用了四天时间,在当众枪杀了六百余名伊犁将军府属下军队中哥老会的成员,震慑了军队和当地维族居民之后,周务学有马不停蹄地赶回迪化城。向老师说明自己来疆的目的、说明甘肃正发生的变化、邀请甘肃军队入疆协助老师快速掌握新疆全部的建议。

面对新疆的现状,考虑再三的杨增新最后还是同意了学生的建议,不过他只同意进来一部分人马。于是,驻扎在玉门一个团的甘肃陆军,在周务学入疆半个月以后也进入了新疆;而后来发生在迪化的许多事情,让杨增新又改变了主意,同意更多的甘肃陆军进入新疆,而自己也愿意到兰州去看一看。事情的起因在与迪化发电厂的建造。

由于国内工业落后,新疆的第一组小型发电厂设备还是俄国人提供(购买)的,发电设备技术落后不说,功率也很低,一般只能违总督府内的电报和极小范围提供电力。周务学到达洗净后不久,就从兰州运过去一套新的发电设备(赵天也早就准备好的),这套设备是从美国购买的当时最先进的火力发电设备,随着发电机、汽轮机制造技术的完善,输变电技术的改进,西方各国和美国等远距离输电已经在实现,大型的火力发电设备也得以被人们制造出来。赵天也为迪化准备的这套发电设备功率被兰州的还要大一些,达到了十万千瓦。

对于新的东西,杨增新本不感兴趣,但是对于都督府内可以不用火油就可以照明,他倒是非常欢迎的。一听说这东西就是能够照明用的发电厂设备,他还是很上心的;当下一打听购买这套设备的花费,杨增新就有些傻眼----竟然比新疆一年的税赋还高!心下里感叹:人家为了新疆把这么贵重的东西都白送,不但白送,还免费安装,免费寻找火石(煤炭),自己再小气就有些以小人之腹度君子之心了!再加上当时阿尔泰科布多地区也出现了蒙古骑兵的骚扰,新疆的俄国、英国和日本驻派的代表天天都围着他找麻烦,杨增新也咬牙这才同意了周务学的建议,让甘肃陆军入疆。

随后的几个月里面,虽然是冬天,但依旧有从玉门出发的车队,将许多工厂设备陆续运到新疆,首先开始在迪化建造工厂。一九一四年三月,迪化红雁池发电厂正式建成投产,开始向迪化城输送电力;古老的迪化城、从乾隆二十年(1755年),就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的西北边陲城市,第一次在晚上出现了亮光。街道上为数不多的路灯,彰显出这个西北边城的现代化气息,终于能和世界接轨了!发电厂的煤炭来自于迪化城西面的吉昌刘家湾煤矿,为了发电,赵天也只得将后世这个煤炭产地提前“供”出来。据说杨增新在第一个晚上就坐在自家厅堂的电灯底下半个晚上才休息。第二天就找派人给伊犁的周务学,让他赶回迪化城,陪他前往兰州察看一番。

一九一四年三月二十日至四月十六日,新疆都督(巡抚)杨增新在下属伊犁将军周务学的陪同下,秘密到甘肃、主要是兰州察看当地的发展,并和甘肃都督赵惟熙


状态提示:第二卷 一战风波 第一五一章 变化的杨增新--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
回到顶部